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利用浮萍開展廢水處理獲突破
近日,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研究員趙海率領團隊通過對浮萍系統中添加填料以增加微生物多樣性以及氮磷去除的研究,發現浮萍具有與目前公認的廢水處理能力最強的水葫蘆相當的氮磷吸收能力。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刊物《生物資源技術》上,并申請了“一種浮萍栽培方法”國家發明專利。
“控制水污染的關鍵在于減少水體中的氮磷,氮磷超標一定會產生水華。”趙海介紹,目前的主要技術是采用微生物將有機氮轉化為氮氣、將磷轉化為污泥,但需要通過曝氣等消耗大量電能的技術來實現,運行費用高,而且難以實現資源的再利用。
長年致力于利用非糧原料進行生物質能源開發與研究的趙海團隊偶然發現,浮萍具有與水葫蘆相當的氮、磷吸收能力,且具有木質素含量低、淀粉含量高等更強的資源化利用優勢。在與相關單位合作中,該團隊收集了全球800多種浮萍,建立了國際上最大的浮萍活體種質資源庫和數據庫,并從中篩選出了能高效治理污水的浮萍株系。
在對浮萍和水葫蘆根際微生物群落的研究中,趙海團隊還發現水葫蘆系統的高氮去除率來自根際高豐度硝化菌群和低豐度固氮菌群的貢獻。團隊在浮萍廢水處理系統中添加了彈性填料,制造了“人工作物根”,總氮去除率提高了19.97%,為利用浮萍開展廢水處理奠定了科學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