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國家污水處理需求迫切
由于經濟、技術條件所限,給排水基礎設施十分薄弱,管網普及率較低,水處理設備老化,水處理藥劑供應渠道單一,水質監測儀器不足
據了解,全球有80%的污水未經過處理直接排放,發展中國家這一問題尤為嚴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處代表張世鋼表示,預計未來40年內全球城市人口將加倍,而低收入國家只擁有有效處理污水所需能力的8%,解決水污染問題迫在眉睫。
同時,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項目國際專家TuanYap表示,很多發展中國家越來越感受到工業化給環境保護帶來的巨大壓力和挑戰。“中國所經歷過的問題,正是其他國家現在所面臨的。”
但是,現在很多發展中國家的污水處理還停留在產業化的初始階段,完全不能滿足本國污水處理發展的需要。“目前國內污水處理現狀處于成長期和成熟期,而非洲國家一般處于幼稚期和成長期階段。”李安峰說。
據悉,很多發展中國家由于經濟、技術條件所限,給排水基礎設施十分薄弱,管網普及率較低,水處理設施陳舊,設備老化,水處理藥劑供應渠道單一,水質監測儀器不足,技術和管理人員素質有待提高。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柴曉利表示,根據對肯尼亞的調研的58座污水處理設施中,有52座依靠穩定塘進行污水處理,即90%的污水處理設施是穩定塘,F代化的處理設施非常少,處理工藝也很落后。同時,污水處理設施規模普遍較小,一般都低于1萬噸/日的處理規模。污水處理產業發展緩慢。
“這些地區的污水處理廠進水COD在1000mg/L左右,出水COD含量約290mg/L,出水水質和我國進水水質在一個水平。很多污水只能經過簡單處理或者不經過處理就排放。”柴曉利說。
在東南亞的發展中國家,污水也難以得到有效處理。據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李杰介紹,以柬埔寨為例,柬埔寨現有的排水設施年久失修,無法形成有效的覆蓋整個市區的排水體系,雨季時經常發生城市內澇;同時,由于沒有集中式市政污水處理廠,只能利用天然河道、濕地、自然水體進行降解。“污水處理技術和設備還處于真空狀態。每天有超過100萬噸污水和雨水排入自然水體,產生近百噸BOD負荷。沒有經過處理的污水排入了湄公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