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檢察機關所介入查辦的生態環境污染事件累計造成15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12.9億元。尤其是生態環境污染、生態資源損毀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無法在短期內修復。
最高人民檢察院6月16日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檢察機關立足檢察職能,加強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的有關情況,并發布10個典型案例。
最高人民檢察院新聞發言人肖瑋介紹,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全國檢察機關共批捕污染環境、非法采礦、盜伐濫伐林木等破壞環境資源犯罪嫌疑人10084人,起訴28707人。
與此同時,檢察機關依法及時介入重大環境污染事故,深挖破壞環境資源現象背后的職務犯罪線索,嚴查國家工作人員索賄受賄、失職瀆職等犯罪。同期共查辦生態環境領域貪污賄賂犯罪案件489件581人,查辦瀆職犯罪1123件1582人。同期共監督行政機關移送破壞環境資源類案件1866件2229人,監督公安機關立案偵查破壞環境資源類案件1639件1984人。
污染環境罪處罰力度還有差距
“環境污染犯罪不僅直接危害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健康,而且影響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阻礙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最高人民檢察院偵查監督廳副廳級檢察員劉慧玲說。
當前專項監督活動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地方保護主義問題、地方兩法銜接工作還不夠順暢、行政執法機關和刑事司法機關對取證要求存在認識差距等。劉慧玲介紹,一些地方在辦案中嚴重依賴第三方作出的危險廢物鑒定、污染損失評估意見,導致費用高、耗時長,案件進展緩慢。這些問題如不及時解決,或將影響檢察機關開展破壞環境資源犯罪專項立案監督活動的深度和廣度。
“下一步,偵查監督廳將制定掛牌督辦案件的具體辦法,防止只掛不督、只掛不辦、督辦不力的現象發生。研究污染環境罪等案件的立案標準、取證要點,推動專項監督活動‘動真格、出真招、求實效’,采取有效措施推動基層行政執法和刑事執法的有效銜接。”劉慧玲說。
近年來,檢察機關對于破壞環境資源犯罪的打擊力度不斷加大。2014年,全國檢察機關批準逮捕、提起公訴涉嫌破壞環境資源犯罪案件,同比分別增長25.5%和22.4%。
但是,污染環境犯罪仍然時有發生,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力度離人民群眾的要求仍有不小差距。一些地方有案不移、有案不立、以罰代刑等不嚴格執法的現象仍不同程度存在。
對于跨區域的污染環境案件,劉慧玲介紹,按照刑事訴訟法關于管轄的分工,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犯罪屬于公安機關立案偵查管轄的范圍。“在遇到上述困難時,檢察機關按照刑事訴訟法的規定,會與公安機關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目前,我們還沒有發現因為管轄問題出現不同地區公安機關互相推諉、有案不立的問題。”劉慧玲說。
最高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檢察廳副廳長呂洪濤介紹,對于環境污染導致的職業病,檢察機關要根據具體情形開展全方位的司法保護:如果構成刑事犯罪,通過追究生產企業相關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和附帶民事責任,保護受害者的權利;如果存在行政監管部門不作為或亂作為的情形,要追究相關負責人和監管人員的失職瀆職責任;如果潛在的患病群體十分廣泛而不確定,也可通過公益訴訟的方式,維護不特定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肖瑋表示,今年最高人民檢察院決定繼續開展為期兩年的“破壞環境資源犯罪專項立案監督活動”,重點監督糾正有案不移、有案不立、以罰代刑等問題。
瀆職犯罪造成巨大損失
近年來,檢察機關查辦了一批重點案件,如甘肅、寧夏檢察機關查辦的騰格里沙漠污染事件背后4名環保部門工作人員瀆職犯罪案件;河北省衡水市污水處理費稽征所所長李來麗濫用職權不征、少征城市污水處理費的瀆職犯罪案件;浙江省寧波市港航局原黨委書記、副局長馮華濫用職權,長期放縱碼頭長期違法經營,偷排建筑渣土(泥漿),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的瀆職犯罪案件等。
“現實中確實還存在少數環保部門工作人員與企業相勾結,徇私舞弊,充當環境污染企業‘保護傘’的問題,影響十分惡劣。”最高人民檢察院瀆職侵權檢察廳副廳長李忠誠說。
李忠誠介紹,從近年來的辦案情況看,生態環境領域瀆職犯罪主要呈現出的特點包括,涉嫌罪名主要集中在玩忽職守罪和濫用職權罪;環境監管失職罪、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幫助犯罪分子逃避處罰罪等罪名也較為多見;涉案人員主要集中在林業、環保、水利、國土等部門。
生態環境領域瀆職犯罪案件涉及審批、監管、處罰等各個行政環節,案件關聯性強,在所查辦的案件中,涉及的人員、領域、部門和罪名廣泛,窩案、串案較多,且權錢交易問題突出,瀆職犯罪與貪污賄賂等經濟犯罪相互交織,瀆職犯罪背后往往隱藏著貪污賄賂等職務犯罪。
李忠誠對記者說,生態環境領域瀆職犯罪造成的損失巨大,危害后果十分嚴重。 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檢察機關所介入查辦的生態環境污染事件累計造成15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12.9億元。尤其是,生態環境污染、生態資源損毀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無法在短期內修復,有的嚴重影響特定地區的生產、生活環境,嚴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有的致使物種滅絕,嚴重危害生物多樣性,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失。
“將采取有效措施發現并打擊這些問題背后的瀆職犯罪。”李忠誠介紹,檢察機關將主動從群眾舉報、媒體報道中發現線索,從相關環境污染犯罪案件中深挖線索,從行政審批、日常監管環節入手主動排查線索,織密線索收集網絡,確保每一起生態環境領域瀆職犯罪案件都得到嚴肅查處。同時加強溝通聯系,健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強化案件線索的發現、移送、通報等工作,及時發現環境監管過程中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瀆職犯罪線索。(記者章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