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圈熱污染
水體與地面具有不同的性質。白天,水體表層水面接受太陽輻射后,部分太陽輻射使表層水溫上升,夜間,水體由于溫度比其上氣體溫度高,所以,以紅外線的形式向外輻射能量,使之溫度下降,在某種條件下,水面的能量收支相等,這時的水溫被稱為“平衡水溫”。
自然狀態下的江、河、湖、海的水溫不會高于平衡水溫,但由于這些水體沿線分布了許多城市和工廠,人為排放了一些比自然水溫高的廢水,這類水被稱為“溫排水”,由于溫排水的緣故,自然水體受到了熱污染,其水溫常常高于平衡水溫。
沿著江、河、湖、海布局的城市、工廠、電廠將冷卻水排入自然水體,這種冷卻水的水溫比自然水溫高7~8℃,這種溫排水進入自然水體后,在表層1~2m內擴散。日本是島國,多數電廠、鋼廠沿海布局,其冷卻水大部分排入海洋。一般的火力發電站,每10萬kw功率的冷卻水排放量為3一5t/s,原子能電站每10萬kw需冷卻水6~8t/s,可見日本沿海一帶的熱污染有多嚴重。美國的大部分工廠、電廠多依河而立,所以其冷卻水排放則使河流水域水溫大幅度提高,如流經辛辛那提的俄亥俄河因溫排水而使其水溫變高,7~8月的河水溫度有時比氣溫高出幾度!
冷卻水是熱量的載體,冷卻水在全部工業用水中的比重約占90%,作為熱量的載體,冷卻水源源不斷地將熱量帶給自然水體。以原子能發電廠為例,比較安全的核電站采用加壓水核反應方式發電,蒸汽也經冷凝器冷卻,冷凝器的熱量損失達到60~64%,所以,需要大量的冷卻水。
日本專家根據本國2000年電力規劃,以火力電冷卻水4t/10萬(kw·s)和核電冷卻水7t/10萬(kw·s)計,設發電機年利用率為77%,則共需冷卻水3940億t,相當于日本列島的總徑流量,攜帶的熱量以冷卻水溫平均增高8℃計,熱排放總量為33.5×1015~27.2×1015,這些熱量若沿日本27000km海岸平均分布,則一天1cm2水域受熱126~167J,相當于沿海水域日輻射量的7~11%,這是一個非同小可的數字。
由于熱污染越來越重,各國政府相繼制定了冷卻水的排放標準,并大力研究溫排水的處理方法,其目的是不使水圈變熱。然而熱量是守衡的,生出的熱量即使不進入水圈,也會進人大氣層等其它環境系統,所以,未來學家引導我們著力開發太陽能和水電,盡可能節約使用化石能。 |